今天終於把這本好看的小說看完了,
其實我還意猶未盡.......
簡介已經寫得很棒了,所以為了不爆雷,
請各位自行點選連結。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25736
我只要述說我的心得。
現代醫療的演進史真的是非常的慘烈。
試問任何一個現代人,動手術之前需要什麼?
稍微有一點sense的都會說:「麻醉。」
麻醉劑也是經過很長的歷史才終於被發展出來、被發現出來的重要藥品。
故事從18世紀的新阿姆斯特丹開始(也就是現今的紐約),
當時的醫療發展還沒有麻醉這一門學問,
可想而知如果需要動外科手術,病人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。
而且當時很多醫療知識都還在發展探索階段,
例如手指接合? 尿結石的處理? 手臂截肢? 腿部截肢?
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,那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情................
酒雖然是一種中樞抑制劑,但對於痛感沒有太大的壓抑作用,
雖然有些幫助,但並不能真正讓患者沒有痛感。
那個年代的人們真的非常的辛苦。
藥師的地位就異常重要,
這裡的藥師跟現今的藥師差異很大,
古時候的藥師對於藥草的種植、收割、效用都很清楚,
知道什麼藥草對於什麼病況有效,
例如痢疾可以用金雞納樹皮來治療。
知道罌粟花提煉之後可以作成鴉片酊,就可以拿來當作輕中度的麻醉劑。
燒傷可以用蜂蜜。
這些知識都是經年累月的傳承下來,
不論是手術過程中遇到的難題、藥草的使用、方劑怎麼調配
記載在厚重的手冊裡,一代一代傳承下來。
還有生活裡從上一輩學來的點點滴滴。
當時的外科醫生叫做瘍醫,地位比醫生低很多,
瘍醫不需要考證照便可以動手術。
醫生雖然有讀書且有學位證明,但不一定比較正確,尤其在於很多病只能靠外科手術治療時。
重點在於當時那個年代,不知道疾病是由細菌、病毒、黴菌等等微生物造成的,當然也就沒有抗生素這玩意。很容易因為小小的傷口就遭受嚴重的感染而形成壞疽,可能就要截肢或者根本沒法治療而死亡。
光靠放血跟讓病人拉肚子,是不可能會好的。
(當時的觀念應該是認為讓病人將不好的東西排走,應該就會好了。)
當時也因為信仰的關係,認為「輸血」這件事非常不對。
對於現代人來說,隨便問一個人,他都會知道如果一個人失血過多,
要做的事就是「輸血」。
輸血還有「血型」是否配對,若血型不配則不能進行輸血,以免造成溶血、凝血等對於病人來說根本雪上加霜的慘事。
現代醫學的演進史是不斷的try and ERROR,重點在於know how,
要知道怎麼作必須不斷的嚐試。但是病人就必須忍受極大的痛苦。
為了必須更瞭解人體,只好人死後再來進行解剖,
看看那深入人體的腹腔、胸腔甚至腦部長什麼樣子。
所以現代人真的太幸福。
而藥師的地位跟現代的藥師差異太多了,
這不管東西方都一樣,
東方的藥師其實跟中醫非常相關,
知道哪些藥草有哪些功效,人蔘、枸杞、當歸、烏頭,
哪種病要用什麼治,哪些藥草活血化瘀、哪些藥草補氣健脾,
需要多少,怎麼吃,都知道。
西方的藥師則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,藥草生長跟東方差異甚大,
所以知道的藥草知識跟東方藥師是不同的,
但也知道什麼病要用什麼治療,怎麼吃。
當現代科學興起,開始將藥草萃取、從細菌中研發抗生素之後,
藥就變成了一種......成品,
一顆一顆、一粒一粒,QID、TID,
現代科學知道為什麼病可以這樣治、可以那樣治,
藥品的作用原理是什麼。
但是如果要藥師問哪些藥草怎麼種、怎麼吃,以食補養生的概念去教導民眾,還真的是有難度。
雖然台灣也有中醫診所,而且藥師必修中藥學分,
但因為中醫的健保制度並不完善,還是很多中醫師跟藥師不願意開診。
西醫雖然科學,有很完善的實驗過程、人體試驗,對於藥品的管理比中醫藥草完善很多,不過很多民俗療法是西醫沒有辦法解釋的..........
各有利弊。
扯扯扯了這麼多,
這本「夢想之城」閱讀起來淺顯易懂,
雖然裡面提到醫學、藥學,但是一般人也都看得懂,
尤其書裡的愛恨情仇,引人入勝。
對於黑奴、自由、女性當時的地位、戰爭也有深刻的描述,
真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。
翻到最後一頁我依然希望這本小說其實還有下一頁、再下一頁...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